港盛国际配资 消失的城市记忆,海员俱乐部、海员剧场、友谊商店
2011年,随着新疆路高架快速路的建设,许多老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和名字,如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、海员剧场、友谊商店等,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。这些曾经承载着青岛人记忆的地方,随着城市的发展,逐渐褪去了它们昔日的辉煌。
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0号,靠近青岛港码头,最初是国民党海员工会的海员俱乐部。1950年10月,海员俱乐部归中国海员工会管理。到了1969年,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其改名为“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”,并划归市革委外事组领导。1976年和1981年,俱乐部进行了两次扩建,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.8万平方米。
作为青岛市工会管理的文化福利设施,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原本是为中外海员提供服务的。它提供休闲、娱乐、文化活动,设有宾馆、餐厅、酒吧、商店、邮政、国际电话等设施,可以同时接待300位宾客。这里设施完善,海员活动楼里有乒乓球室、台球室、电视游戏室,还有可以容纳1300人的剧场。八十年代,俱乐部的舞厅曾经风靡一时,成为许多上流社会人士炫耀身份的地方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逐渐失去了它的辉煌。读者“秋”回忆起小时候,俱乐部对她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。她的丈夫曾在附近长大,曾常常和外国海员打交道。过去这里不仅是一个港口文化的交流地,也是许多人年轻时的美好记忆。虽然2000年东西快速路的建设让这一切成为了过去,但这些记忆依旧深深镌刻在她心里。
海员剧场,建于1958年,1979年扩建。它曾是青岛市最著名的剧场之一,拥有1342个座位,设施齐全,尤其在五六十年代,这里是音响效果最好的演出场所。读者“不染”提到,文化大革命期间,海员俱乐部甚至成为了市北区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活动基地。许多孩子们在这里练习文艺表演,并为远航的海员们演出。
海员剧场和周围的设施,如友谊商店、友谊宾馆等,曾是青岛西部繁华的象征。随着社会变化,港口西移,原本的繁华逐渐消失。尤其是海员剧场,在电视普及后逐渐冷清,放映厅也最终改为证券公司,最后被改作宾馆。
友谊商店曾是一个特殊的购物场所。1973年,它改名为青岛友谊商店,专为外宾和外国海员提供商品。它的高端奢华商品吸引了许多青岛人驻足,尤其是70年代到80年代间,友谊商店成为青岛市民的“奢华天堂”。进入改革开放后,商店开始向市民开放,许多人通过外汇券购买商品。
然而,随着2002年青岛对外供应公司关闭,友谊商店的辉煌逐渐消逝。招牌、霓虹灯被拆除,商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这些曾经承载着青岛人生活记忆的地方,随着新疆路高架快速路的建设,一一消失在时光的流转中。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、海员剧场和友谊商店,曾经是青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物,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。如今,随着城市的变迁,这些地方成了“老青岛”记忆中的一部分,成为一段尘封的往事,令人怀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